近年, 籃球鞋中底設計趨向輕巧, 所使用的緩震技術亦集中於受壓部分進行調整, 從而簡化中底的外貌, 同時鞋身的高度也由中高筒漸變為中低筒的趨勢, 在比賽中甚至也發現不少內線球員著上低筒鞋, 笨重鞋款已越見越少, 一向被認定配置上豐厚Max Air 氣墊的鞋款就也漸漸被忽視……
但自從2015 年推出AIR MAX AUDACITY, 以中低價格的出現, 吸引不少球員再次穿起 Max Air籃球鞋, 例如在今年NBA 場上, 除了一向喜歡穿 Max Air 的Anthony Davis 著上 AIR MAX AUDACITY 2016, 也留意到Sacramento Kings的Willie Cauley-Stein 和 DeMarcus Cousins 都穿上AIR MAX AUDACITY 2016, 還有 “My Boy” JaVale McGee亦不時著上場 (近期他又換上KD 9), 較令人意外是擁有 “Half-Man, Half-Amazing” 綽號之稱的 Vince Carter , 今年也穿上他的AIR MAX AUDACITY 2016 PE顏色。
我認同AIR MAX AUDACITY 2016的外型比較笨重, 但對於一眾扁平或腳掌厚的球員, AIR MAX AUDACITY 2016絕對是一對好選擇。
AIR MAX AUDACITY 2016 看上給人很有安全感, 極高的網面鞋筒完全覆蓋足踝 , 加上鞋筒內的泡綿令整體有偏軟感, 包覆同時能提供舒適度; 而鞋筒低層簡單配置了TPU裁片以提供穩定性, 保障整體足踝的支援。
我個人習慣會把所有鞋帶穿上, 高筒鞋身有些微影響雙腳的靈活度, 如想有較好的靈活度, 可建議放棄穿上頂部最後一個鞋孔。
除鞋筒以外, AIR MAX AUDACITY 2016 的鞋身也比較單薄, 配置只有網面鞋身、 Flywire 和襪套, 令整體鞋面相當薄和柔軟, 同時能提供透氣。由於設計能配合偏大腳型, 對於一般腳型的球員會感到鞋內有不少空間, 鞋身缺乏貼覆感; 要提高鞋面的包覆, 就必需依靠內外兩側的 Flywire。
在AIR MAX AUDACITY 2016身上, 穿著者可藉由收緊鞋帶將Flywire 包緊著雙腳。收緊後可明確感受到Flywire的分佈, 及走動時帶來的支撐和穩定効果, 較明顯是最前兩組鞋帶孔。礙於楦頭偏大而帶來的空間感, 在穿著時很自然會把鞋帶拉緊, 當收緊最前兩組鞋帶後, 會感受到Flywire收緊並鎖定著前掌, 減低楦頭內的空間從而提供穩定効果, 穿著者亦可依據個別的腳型作出調整。
AIR MAX AUDACITY 2016的中底配備與上一代AUDACITY 完全相同, Phylon 中底配合鞋跟的大型 Max Air 氣墊。 當每次起跳, 鞋跟豐滿的Max Air 氣墊都帶來相當澎湃的回彈感, 爆發力非常充裕, 相信很多彈跳型的球員一定十分喜歡。
Max Air氣墊的强烈回饋感, 容易讓人忘記了沒有配置任何緩震技術的前腳掌; Phylon帶來塑料中底的基本感受, 敦厚的前掌中底提供輕微的軟綿感、但缺乏回彈力, 前掌緩震當然不及鞋跟的Max Air優勝, 也就是中規中距的緩震表現和反應。 綜合整雙AIR MAX AUDACITY 2016中底的表現, 緩震効果充份讓穿著者感安心。